春节过后,乍暖还寒,忽冷忽热,时晴时阴。早上起床大雾笼罩,墙滴水,地冒水,空气中都能拧出水,这就是南方特有的“回南天”。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几款健脾祛湿的食疗。

中医认为,脾胃虚弱,或饮食不节,过食瓜果生冷之物;或喂养不当,营养吸收障碍;或感受外邪,损伤脾胃,以致运化失职而伤及脾胃。
治疗上,应根据病因及症状表现,辩证施治,但以健脾益胃助消化为主。如果不确定患者体质或者症状严重,一定要前来妇幼中医科咨询医生,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指导。
山药猪肚粳米粥
原料:猪肚1只,山药60克,粳米60克,生姜、盐适量。
制法:以水煮猪肚至半熟,入山药、生姜、粳米共煮至熟,加入适量盐调味。
主治:适用于消化不良,饮食减少,大便糖稀等症。若腹部胀满,可加入白术15克,与猪肚先煮至半熟,去掉白术,再放入其他材料煮粥。
黑米八宝粥
原料:黑米200克,莲子、芡实、炒扁豆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红豆各15克,红糖适量。
制法:将黑米、莲子、芡实、扁豆、赤小豆、薏苡仁、红豆洗净浸泡2小时后沥干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用武火烧开,再用小火慢煮30分钟后加入红糖煮5分钟即可食用。
主治:适用于脾胃虚弱,心悸气短,食欲不振,消化不良,腰膝无力,遗精早泄,小便频数等症。

糯米大枣粥
原料:大枣20枚,糯米50克,红糖适量。
制法:将糯米洗净浸泡2小时沥干,红枣去核备用。先将糯米放入开水锅内熬煮15分钟,再加入红枣,待红枣糯米烂熟时,加入适量红糖调味。
主治:中焦虚寒,脾胃虚弱,气虚血少之证。临床多用于形体消瘦,面色萎黄,饮食不化,脘腹痞满,胃脘怕冷及隐隐作痛,食冷则大便稀溏,四肢不温,头晕乏力等症。

中医保健
艾灸疗法:艾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,这种疗法可以逐寒祛湿、疏通经络、祛除瘀滞、行气活血、消肿止痛、拔毒泄热,具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,解除疲劳、增强体质的功能,从而达到扶正祛邪,治愈疾病的目的。
拔罐疗法: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,利用燃火等方法产生负压,使之吸附于体表,造成局部充血,以达到逐寒祛湿、通经活络、行气活血、消肿止痛、缓解颈肩腰腿痛等作用。
咨询地址:中医康复门诊(中药房侧)
咨询电话:0766-8833710
咨询时间:周一至日上午8:00-12:00,下午14:30-17:30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