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汤剂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制剂形式,为中医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无论医圣张仲景的《伤寒杂病论》还是后世医家,几乎开方都离不开中药的汤方,汤剂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临床的治疗效果,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中药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,从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治疗效果。
煎药器皿以普通砂锅、紫砂锅为最好,玻璃容器、搪瓷容器次之,最好不要用铁锅、铜锅、锡锅等容易与药发生化学反应的器皿。
而煎煮中药的火力有文火、中火、武火之分。文火的火焰比较小,力道比较温和。煎药时,通常先用武火将药煮沸,再用文火慢慢地煎。
煎药前要用冷水将药材充分浸泡20-30分钟,使药材完全被水渗透,这样便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溶解,然后再加水煎煮,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-10倍,或者加到浸过药面2-3厘米就可以了。
就煎药时间而言,用于治疗急性热病、四季风寒、风热类疾病的清热发散性药物,头煎从煮沸后用中火煎煮15-30分钟,第二煎煮沸后再煮10-15分钟。
用于一般常见的慢性病,如脾胃病、脏腑功能失调等调理性疾病的药物,头煎从煮沸后用中火煎煮20-30分钟,第二煎煮沸后再煮15-20分钟。
用于治疗虚损性疾病的补益药,如气虚、血虚等各类虚损病症的药物,头煎从煮沸后文火煎煮30-40分钟,第二煎煮沸后再煮20-30分钟。一般来说,一剂药可煎一到两次。
对于不同中药的煎煮顺序,大致如下:
一、对于贝壳、甲壳、化石以及多数矿物质药,因其有效成分不容易煎出,应先煎30分钟后再和其他药物一起煎。还有一些毒性中药,如附子、生半夏、马钱子等,也应该先煎,以减少其毒性,保证用药安全。
二、花、叶以及根茎类中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被破坏,如薄荷、藏红花、大黄、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,待其他药煎煮完毕后将其纳入,煎煮5-10分钟即可。
三、对于黏腻的种子类药物,如车前子、葶苈子、青葙子以及有绒毛的药物如旋覆花、枇杷叶,要用纱布包起来,再和其他药物煎煮。
四、一些名贵中药如人参、虫草、鹿茸等宜单煎兑入。
五、胶质类中药如鹿角胶、阿胶等,不宜与其他一般药共煎,需要另放入容器内隔水炖化,或以少量水煮化,再兑入其他药物同服。
六、不宜煎煮的药物如芒硝,以及液态药物如姜汁、竹沥等宜用开水冲服或与其他药液融合即可。
供稿:中药房 曾荣达
编辑:院办
审核:李英强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