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避免宝宝拉扯点滴:宝宝刚开始时都会“拒绝”身上插上点滴,所以大都会故意去拉扯甚至是拔掉管子,由于宝宝血管很细针很难插入,最后可能会因找不到血管可所,延误了治疗。 2、切勿自行调动滴数:有不少家长觉得点滴的滴数太慢,认为补充水分太少、营养不够或是想缩短时间,而自行把滴数调快。这样做是很危险的,因宝宝生理机能与大人不同,而且感觉不适也不会表达,很容易造成“水中毒”。另外有些药物会被注射到点滴瓶内慢慢输入,若自行调快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。 3、注意打针处的反应:因宝宝的血管很细也很敏感,注射药物后可能会产生静脉炎,打针位置会有红、肿、热、痛的情形,所以在病房一般3天左右便要更换点滴位置,以避免发炎。若遇宝宝哭闹不安、打针处有异样或点滴不顺时,则要通知医护人员提早更换。 4、切勿带回家打:有些家长可能住在医院附近,常常连同点滴带宝宝回家去,当要注射药物时再返回医院。这样做除了违反医院规定外,也牵涉到医疗法规,因注射点滴乃医疗行为,须全程由医疗人员执行与照顾,若家长自行带走,可能会发生血管发炎、管线阻塞、点滴外漏等意外。 5、维持点滴适当高度:点滴液靠重力(地心引力)流入体内,所以点滴一般都是高高挂在点滴架上。若高度无法维持时(如家长把宝宝抱在身上),常常会有“回血”现象,血液倒流到管线内,常引起家长的恐慌与害怕,所以家长应注意维持适当的高度。 6、隔4小时后服药:有些家长急于给宝宝退热或减轻症状,在点滴时马上给宝宝服用药物,殊不知这也许会对宝宝造成更大的伤害。例如发热,医生通常会先给宝宝点滴有退热功效的药液,再来就是消炎药液,而口服药是用来巩固之前药物的疗效,在点滴完回家后服用保持血药浓度,点滴药水和口服药有可能是相同疗效的药物,若在点滴时喂服口服药,宝宝体内血药浓度瞬间升高,极易发生与治疗无关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,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以及死亡。
( 药剂科 钟灵)
粤公网安备 44530202000017号
*因系统升级,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暂无法预约,请谅解!*中国电信广东公司坚决落实“扫黄打非-净网2014”专项行动部署*关于开展打击网上淫秽色情信息专项行动的公告